无人机高度全解析:从基础概念到相关性能指标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浏览次数: 105
发布时间: 2025-10-13 13:57

无人机的高度是飞行操作中的核心参数,涉及多种定义方式和测量技术。根据参考基准的不同,常见的高度类型包括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真实高度和海拔高度等。与此同时,传感器类型也会影响高度的测量,如气压高度、GPS高度和雷达高度等,提供了各异的高度测量手段,其精度、范围和适用场景各不相同。此外,无人机的高度性能指标,如起飞高度、巡航高度、最大使用高度等,直接影响其任务能力与飞行安全。最后,根据不同飞行高度,无人机还可进行相应分类。本文将系统解析无人机的高度相关概念与技术。

高度定义解析

海拔高度

某点与平均海平面(Mean Sea Level, MSL)的垂直距离。需注意,不同国家采用的海平面基准可能不同。我国使用的是“1985国家高程基准”,以青岛黄海平均海水面为起算面,国家水准原点的高程为72.260米。尽管海拔高度是地理测量的基础,但因国际基准不一,其在无人机实际飞行中并不常用。

标高

通常指机场跑道最高点或特定地点(如建筑物、山顶)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其物理意义与海拔高度一致。

绝对高度

无人机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数值上与海拔高度相同。无人机的高度性能参数,如最大飞行高度、巡航高度等,多基于绝对高度定义。

相对高度

无人机与某一参考点(如起飞点或着陆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在起飞、降落和任务执行阶段广泛应用。

真实高度

无人机与正下方地形或地物(如地面、建筑、山峰)的实际垂直距离,对避障、地形跟随与仿地飞行等功能至关重要。

标准气压高度

航空领域常用的高度基准,指无人机与国际标准大气(海平面气温15°C、气压101.325kPa)所定义的海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该基准为理论值,用于统一高度指示,消除区域气压波动的影响。

修正气压高度

通过根据实际海平面气压对气压高度进行校正,使其更接近真实海拔高度。该修正可提高起飞和着陆阶段的高度测量准确性,减少因气压变化导致的撞地风险。

传感器高度

气压高度:

借助气压计测量大气静压,并依国际标准大气模型换算为高度值。这一测量值通常指无人机的标准气压高度,再减去起飞时的标准气压高度,即可得出无人机的相对高度。尽管气压高度的精度略低,约为10~30米,但其测量范围广泛,可达高空30km,且相对稳定,因此成为无人机常用的高度测量方式。

GNSS高度:

通过卫星导航系统(如GPS、北斗)获取,属于绝对高度,基于WGS-84椭球体基准。其垂直精度通常为5~10米,其精度相对较低,且可能发生跳变,因此一般作为气压高度的辅助参考。

RTK高度:

基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能够提供厘米级精度的垂直坐标,极大提升了定位与高度数据的可靠性,在无人机配备RTK高度测量条件时,RTK高度成为首选。

无线电高度:

通过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测量无人机与地面的垂直距离,测量范围通常为0~200米,精度可达分米级,它为无人机起降和仿地飞行提供关键的高度信息。

毫米波雷达高度:

与无线电高度测量原理相似,但工作在24~300GHz的频段,与无线电高度表的工作频段有所差异。其测量结果同样为真实高度值,且测量范围通常在0~200m内,精度可达到分米级。

高度相关性能指标

使用升限

无人机在特定重量与动力状态下能维持平飞的最大高度。

最大使用高度

无人机所能达到的极限飞行高度。

悬停升限

多旋翼或垂直起降无人机在标准大气中能保持稳定悬停的高度,分有地效与无地效两种情形。

临界高度

无人机在此高度以上无法获得满意性能的高度。

最低飞行高度

为避障而设定的安全飞行下限。

最大起飞高度

无人机可安全起飞和降落的最高场地高度。

垂直起降转换高度

对垂起固定翼无人机尤其重要,指保证模态转换安全的最低高度。

限高高度

增加了限高模块的无人机所能达到的最高飞行高度。

离地高度

无人机起飞滑跑后进入稳定爬升阶段所需的最低安全高度。

安全起飞高度

无人机完成起飞后需要达到的稳定飞行高度。

巡航高度或设计飞行高度

无人机执行任务时的巡航高度。

最低航线高度

保障避障的航线最低飞行高度。

下滑高度

无人机着陆前稳定下滑的起始高度。

飘落高度

无人机主轮触地前最后的缓降高度。

最低开伞高度

无人机通过伞降方式降落时,确保降落伞完全展开并稳定下降所需的最低离地高度。

拉起高度

无人机进行俯冲攻击等高强度操作后,为确保其安全再次拉起爬升或进入巡航状态,所必须达到的最低安全高度,通常以真实高度为准。

决策高度

无人机执行任务时,如进行下滑等关键决策操作所处的高度,通常以相对高度来衡量。

无人机的高度管理是飞行控制与任务执行的关键环节。从多种高度概念的理解,到不同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再到各项高度性能指标的把握,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无人作业的安全与效率。随着传感器技术和飞行控制算法的发展,无人机的测高与控高能力将持续提升,为更多行业的应用提供坚实基础。未来,无论是在物流运输、农业植保、测绘勘探还是城市空中交通中,精准的高度感知与控制都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来源:无人机网

编辑:王政屿